Model 3
0
c.c.
轎車
3
車型
169.99 - 233.79萬
查看所有照片
30,731
2022
8月
8
台灣特斯拉日前在 6 月底宣布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版本車型,由過去的 19 吋 Aero Sport 輪圈、升級為全新 20 吋 Überturbine 輪圈,當時售價並未變更。不過後續台灣特斯拉在 7 月中調漲全車系售價後,目前搭載全新 20 吋Überturbine 輪圈的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售價已來到 246.89 萬元。
根據台灣特斯拉表示,新升級的特殊Überturbine 灰色輪圈採用輕質但堅固的鋁合金設計,並升級 Pirelli P Zero 配胎、以及搭配比過去更強大的煞車系統,但台灣特斯拉並未對新款煞車的升級內容做出進一步說明。WLTP 續航表現方面,新年式 Model 3 Performance 公布從過去 19 吋車型的 586 公里、下降為目前 20 吋車型的 563 公里,相較之下其公告的 WLTP 續航有著 23 公里的差距。
而為瞭解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其新款 20 吋、舊款 19 吋輪圈,對續航里程與能耗表現的差異,我們特別跟台灣特斯拉商借 2 輛分別搭載新舊輪圈的 Model 3 Performance,來進行超過 300 公里的高速能耗測試,一探輪圈大小對於電動車高速續航的差異!
在講述我們此趟測試的行程與體驗之前,我們先來細部看一下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的動力規格,以及此次借測的舊款 19 吋、新款 20 吋胎圈的差異。雖然國內並未公布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的詳細電池容量數據,但我們從海外媒體 ev-database 測試的數據來看, Model 3 Performance 電池容量與現行的 Long Range 車型相同,採用 NCA 三元鋰電池組,電池組總容量為 82kWh(可用容量為 75kWh)。
車型與動力規格一覽 | |
車款 |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
價格(萬) | 246.89 |
車長 (mm) | 4,694 |
車寬 (mm) | 1,849 |
車高 (mm) | 1,443 |
軸距 (mm) | 2,880 |
前行李廂 (L) | 88 |
後行李廂 (L) | 561 |
懸吊系統 (前/後) | 雙A臂/多連桿 |
充電規格AC | Type 2 |
充電規格DC | CCS2 |
動力配置 | 前感應式非同步馬達 後永磁同步馬達 |
驅動方式 | 四輪驅動 |
最大馬力 (匹) | 450(hp) |
鋰電池總容量 | 82kWh |
鋰電池可用容量 | 75kWh |
續航里程 (公里) | 563(WLTP) |
DC最高 快充功率 | 250kW |
0~100公里加速時間 | 3.3秒 |
極速 | 261公里 |
車重(公斤) | 1,836 |
註:Tesla Model 3電池容量與充電時間為參考海外EV-Database實測資訊。 Tesla Model 3國內原廠未公布最大馬力,馬力數據為參考能源局測試值呈現。 |
馬達組部分,與 Long Range 車型一樣,Model 3 Performance 採用的是前後雙馬達四驅布局,並且同樣是前軸感應式非同步馬達、後軸永磁同步馬達的配置,只不過若根據能源局標示,Long Range 車型最大馬力達到 346 匹(hp)、WLTP 續航里程 619 公里,而此次測試搭載 20 吋新款輪圈的 Performance 則是在最大馬力來到 450 匹(hp)、最大馬力比起 Long Range 增加 104 匹,更比最入門的後驅 Model 3 多出近 200 匹。原廠公布的靜止加速破百數據為 3.3 秒,車輛極速為 261 公里。
Performance 車型標示的 WLTP 續航里程部分,則誠如前述,從過去 19 吋車型的 586 公里、降低為 563 公里,能源局目前僅公告舊款 19 吋車型的平均能耗測試值為 6.4km/kWh,新款 20 吋版本尚未公告。
充電規格部分,目前 Tesla Model 3 車系皆僅有單一充電孔位於車身左後方、並採電動開闔設計,自 2021 年 8 月後都改為 AC 交流電歐規 Type 2、DC 直流電歐規 CCS2 的規格,若搭配 Tesla 自家 V3 等級充電站,車輛的 DC 最大充電支援功率可達 250kW。
在攸關動力與動態的配置部分,Model 3 Performance 的加速模式有「舒適」、專屬的「跑車」共 2 種;而轉向模式有「舒適」、「標準」、「跑車」共 3 種;煞停模式則是有「慢行」、「滑行」、「暫停」共 3 種,其中「暫停」就是全然的單踏板行車模式。
此外,Model 3 Performance 另外還有專屬的「賽道模式」,開啟後除了有更激烈的加速反應,也可設定車身前後的動力分配、循跡系統、再生煞車強弱,並可在行車時即時顯示動態 G 值、以及前後動力比例分配。
在外觀內裝部分,除「賽道模式(或稱賽車模式)」外,Model 3 的 Performance 版本相比 Long Range 車型,在車尾「Dual Motor」銘牌下方也多出紅底線的專屬識別,足下的 20 吋新款輪圈、專屬性能化懸吊、高性能煞車,已及車尾專屬的碳纖維擾流尾翼,都是屬於 Performance 外觀的專屬配置。車內部份則大同小異,Performance 版主要追加鋁合金煞車油門踏板。
而攸關此次新舊版 Performance 測試最重要的胎圈差異方面,從我們與台灣特斯拉借測的 Performance 試駕車來看,舊款是搭載前後 235/40 R19 的 19 吋 Aero Sport 輪圈組,舊款配胎則為 Hankook 品牌的高階性能街胎 Ventus S1 Evo3,雖非 Hankook 品牌最新針對電動車開發的 ion 系列,但輪胎側皆標有「Elect」字樣仍代表屬電動車用胎設定。
試駕車輪胎上方的 3T 指數分別標示為 Treadwear(磨耗指數)340、Traction(濕地抓地力指數)標示為 A、Teperature 標示為 A,而在輪胎載重與速度標示,則標示為 96W,96 代表單輪最大載重上限為 710 公斤、W 代表最高可行駛速度為 270 公里。
此次新款的 20 吋Überturbine 式樣胎圈,除了在外觀捨棄 19 吋 Aero Sport 的銀黑雙色表面,更改為視覺張力與外觀更加肅殺的多幅式消光黑色塗裝,尺寸為前後 235/35 R20、扁平比更低,搭載的配胎花紋為 Pirelli 高性能街胎 P Zero,輪胎側皆標有「Elect」代表屬電動車用胎設定。
3T 指數分別標示為 Treadwear 280、Traction 同樣標示為 AA、Teperature 亦同樣標示為 A,數字上 P Zero 的磨耗指數稍低,但相關指數僅供參考,不同品牌胎款並不一定能做直接的比較。而 20 吋 Pirelli P Zero 胎的輪胎載重與速度標示,則顯示為 92Y,92 代表單輪最大載重上限降低為 630 公斤,速度標示最高等級 Y 則代表輪胎最高可行駛速度為 300 公里。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19吋與20吋測試車輪圈規格差異 | ||
車款 | 19吋 | 20吋 |
輪圈式樣 | Aero Sport | Überturbine |
前輪尺寸 | 235/40 R19 | 235/35 R20 |
後輪尺寸 | 235/40 R19 | 235/35 R20 |
輪胎載重 與速度標示 | 96W | 92Y |
配胎花紋 | Hankook Ventus S1 Evo3 | Pirelli P Zero |
Treadwear標示 | 340 | 280 |
Traction標示 | AA | AA |
Teperature標示 | A | A |
試駕車出發前 儀表累積里程數 | 4,686公里 | 941公里 |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此次向台灣特斯拉借測的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新舊款式在客觀的車輛測試條件稍微有些許不同,因為舊款 19 吋試駕車的累積里程在出發前已達 4,686 公里,至於新款 20 吋試駕車累積里程則僅有 941 公里,兩者輪胎磨耗約有 4,000 公里表現的差異,但大抵仍都算是 5,000 公里內的新車,對測試結果差異影響並不會太大。
另外在車身上方標示的建議胎壓值來看,新舊款車輛 B 柱目前都僅有標示到 19 吋車型的建議值。不過我們在向台灣特斯拉原廠確認後,原廠表示 20 吋車型也適用標籤上相同的建議值,因此我們測試時無論 19 吋或 20 吋車型,都設定為前 42PSI、後 42PSI 出發。
測試當天,我們新舊 2 輛 Performance 皆在 U-POWER 臺北內湖行忠站充至 100%後,筆者與同事各 1 人各自駕駛新款、舊款 Performance,兩輛車皆於中午 12:00 從充電站出發南下。出發時 Model 3 Performance 電池符號旁顯示的 EPA 換算預估續航里程值,舊款 19 吋顯示為 492 公里、新款 20 吋顯示為 501 公里,這個 EPA 里程數字多半是固定數值、推測 2 車 EPA 顯示會略有差異是車輛累積里程造成的顯示數值影響,通常 Model 3 車系最準確的當下續航里程預估多半要點進「電量」、或是透過原廠導航大數據的推測。
我們當天測試出發時點選前往清水服務區的路徑時,2 車原廠導航皆預估抵達時的電量還會剩下 65%。
而筆者南下時是先駕駛換搭 20 吋輪圈的新款 Model 3 Performance,相比於過去 U-CAR 編輯部熟悉的入門後驅 LFP 電池版、或是 Long Range 車型,駕駛 Performance 版車型可感覺到最明顯差異在於車輛變換車道時的穩定度,Performance 車型整體在車身側傾的抑制,以及變換車道時的車身支撐穩定性,都比一般 Model 3 好上不少,而此次新版 Performance 搭配 P Zero 配胎下,在乾地的抓地力更優異,連帶讓車頭的指向性也有所提升。
筆者認為 Model 3 車系在行路舒適度方面都並沒有太過理想,各車型高速巡航行駛都有一定頻率的震動,Performance 現在搭載 20 吋輪圈也只是略微加劇這樣的感受,而 P Zero 性能胎的胎噪加上本身並未太佳的隔音,即便車輛前座使用雙層隔音玻璃也沒有抑制掉太多風切聲,在隔音與舒適度表現,同樣都不是 Model 3 Performance 的優勢所在。
不過若使用賽道模式釋放 Performance 最大達 450 匹的馬力,更可感覺到瞬間的推勁比 Long Range 更加驚人。此行因為是高速能耗測試,這方面我們僅有在結束測試時一小段時間體驗,並沒有影響到我們的測試結果。
測試路徑方面,我們從內湖 U-POWER 出發後,就直接經由國道 1 號汐五高架路段南下,一路經過五楊高架道後才回到國道 1 號平面,國道 1 號在這段路程的限速皆為 100 公里,我們將 2 輛有搭載 FSD 全自動輔助駕駛系統的 Model 3 Performance 車速設定在 109 公里,就是採速限+9 公里的寬限值,來避免車輛儀表板與 GPS 實際時速的誤差。
不過我們僅開啟具 ACC+車道維持功能的 AutoPilot 系統、並沒有使用全套 FSD 系統,避免 FSD 系統的 NOA 自動導航輔助頻繁變換車道,造成 2 車太大誤差。
而本來在五楊高架林口爬坡段時,儀表電耗一度顯示超過 200wh/km,但後續隨著下坡路段,電耗數值有所下降。到新竹系統寶山交流道後我們轉接國道 3 號,這時南下的路段沿路速限變為 110 公里,我們改將車輛速度設定在 119 公里行駛,沿路行經苗栗通霄還有臺中大甲爬坡段時,新款 20 吋車型的儀表顯示電量、比我們過去駕駛其他一般 Model 3 降低的更迅速。
下午 1 點半抵達清水服務區時,舊款 19 吋 Model 3 Performance 剩下 61%電量、儀表顯示行駛里程為 155 公里:新款 20 吋則顯示剩下 60%電量、儀表顯示行駛里程為 154 公里,新舊 2 款的電量預估都比原本出發時導航預估的 65%更低。
有趣的是,儀表 EPA 剩餘續航值舊款 19 吋顯示剩 302 公里,新款 20 吋反而是較多的 303 公里。不過在儀表電耗部分兩車就有較明顯的差異,19 吋車型顯示為 179Wh/km(等於 5.58km/kWh),20 吋車型顯示為 193Wh/km(等於 5.18km/kWh),兩者等於在南下電耗有者 0.4km/kWh 的差距。
我們在清水服務區用餐與進行部分拍攝後,按照原本的路線同樣進行北返,2 車在清水設定回到內湖 U-POWER 的導航預估電量約為 24%。而這時筆者換開藍色的舊款 19 吋 Model 3 Performance,沿路上可感覺到搭載 19 吋 Ventus S1 Evo3 的舊款車,即便已累積 4,000 多公里的磨耗,但其傳進車內的胎噪依舊比新款 20 吋 P Zero 小,而抓地力反應自然是升級為 20 吋的新車表現較好。
不過雖然原廠強調新款針對紅色煞車卡鉗組有所強化,但筆者認為最大差異仍是落在 2 款花紋輪胎煞停的特性,搭載新款 20 吋 P Zero 胎款在煞停感受的反饋較俐落,給予較高的信心:至於車輛本身煞車踏板的制動力差異,並沒有太過明顯。
一路過程中,筆者原先認為 Tesla 原廠導航的電量預估會太過樂觀,但顯然原廠利用車輛當下的狀態、以及五楊高架下坡路段等路況推估的算準確。我們於下午 5 點回到內湖 U-POWER 時,19 吋車型的電量剩下 27%、累積行駛里程顯示為 311 公里、電耗顯示為 163wh/km(等於 6.13km/kWh);20 吋車型電量剩下 25%、累積行駛里程顯示為 309 公里、電耗顯示為 176wh/km(等於 5.68km/kWh),舊款在儀表電耗會比新款高出約 0.45km/kWh。
而因為這次結束後的電量差異來到 2%,所以儀表顯示的 EPA 剩餘續航里程部分差距就更明顯一些,舊款顯示剩下 132 公里,新款顯示剩下 127 公里。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19吋 | 剩餘 電量 | 行駛 里程 | 使用電池 比例 | 累計行駛 里程 |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
U-POWER內湖站出發 | 100% | 0 | 0 | 0 | 492公里 | 0 |
臺中清水服務區 | 61% | 155公里 | 39% | 155公里 | 302公里 | 5.58 |
U-POWER內湖站結束 | 27% | 156公里 | 34% | 311公里 | 132公里 | 6.13 |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20吋 | 剩餘 電量 | 行駛 里程 | 使用電池 比例 | 累計行駛 里程 | 儀表剩餘續航里程 | 儀表板顯示能耗 (km/kWh) |
U-POWER內湖站出發 | 100% | 0 | 0 | 0 | 501公里 | 0 |
臺中清水服務區 | 60% | 154公里 | 40% | 154公里 | 303公里 | 5.18 |
U-POWER內湖站結束 | 25% | 155公里 | 35% | 309公里 | 128公里 | 5.68 |
不過我們結算 2 車實際耗能的方式,仍是採取分別將 2 輛車充至 100%後的電量,再來計算。而使用 CCS2 皆搭載 500A 液冷式槍線的內湖 U-POWER 快充站,2 輛車各自在全站僅有 1 輛車充電的情況下,2 輛車最大的充電功率都來到約 189kW 左右,大約 26 分鐘可充至 80%,平均充電功率都為 56kW。
雖然不像 Tesla V3 充電站系統會刻意讓 Model 3 在低電量充電時的前 5 分鐘、達到 250kW 的瞬間峰值功率,但通常 V3 站點充超過 5 分鐘時、車輛充電功率就會降低的相當迅速。而使用全站最大功率 360kW 的 U-POWER 快充站來充 Model 3 車系時,就全程的結果來看,其實平均充電功率與 Tesla V3 並不會有太大差距。
車款 |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19吋 | Tesla Model 3 Performance 20吋 |
總行駛里程 (公里) | 311 | 309 |
儀表顯示剩餘電量與里程 | 27% / 132公里 | 25% / 127公里 |
行車電腦顯示能耗 (km/kWh) | 6.13 | 5.68 |
充至80%花費時間 (分鐘) | 26 | 26 |
充至100%花費時(分鐘) | 59 | 63 |
快充峰值功率 (kW) | 188 | 189 |
平均充電功率 (kW) | 56 | 56 |
充電度數 (kWh) | 56.217 | 60.55 |
實測高速能耗 (km/kWh) | 5.53 | 5.1 |
從最終補進的電量來看,舊款 19 吋車型在 27%~100%過程中補進約 56.217kWh 的電量,若以累積行駛 311 公里換算下,19 吋車型實際能耗為 5.53km/kWh;新款 20 吋車型在 25%~100%過程中補進約 60.55kWh 的電量,若以累積行駛 309 公里換算下,20 吋車型實際能耗為 5.1km/kWh,實際能耗差距同樣約為 0.43km/kWh,與 2 者在儀表板顯示電耗的差距相仿。
而我們以 Model 3 Performance 的 75kWh 可用容量、加上此次實測高速能耗結果推估來看,19 吋車型滿電可高速行駛約 415 公里,20 吋車型則可行駛約 382 公里,續航差距可來到 33 公里左右,與公告的 WLTP 續航差距 23 公里相仿。可見同樣的 Model 3 Performance 車型,不同大小的輪框,對於其高速續航表現仍是有明顯的差異。
不果可惜的是,目前台灣特斯拉並沒有提供 19 吋舊版 Performance 車型售後加價升級 20 吋的方案,僅在新版 Performance 新車上供應。